鳥類
斑鳩俗稱督鴣鴣,又叫原鴿、野鴿。毛灰黑,頸后有斑點,嘴短,腳淡紅色,吃谷類。主要有兩種鳩類:斑如梨花點者,體稍大,不善鳴;項下斑如珍珠者,體稍小,聲大能鳴,名鵓鳩。斑鳩為珍貴食品,味鮮,清補,可入藥。山區(qū)、丘陵多見。
鷓鴣形似母雞,頭如鶉,腹部黑白相雜,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,背毛有紫赤浪紋,腳黃色。雌雄多對鳴,肉嫩脆,味鮮美。山地、丘陵都有。
畫眉似鶯體小,毛棕褐色,腹部灰白,白眉如畫故名。后頸和背部有黑褐色斑紋,善鳴,聲綿動聽,雄鳥好斗,可供玩賞。產(chǎn)深山荊棘中。
雉俗稱雉雞、野雞。雄的尾長,羽毛甚美,可做裝飾品。雌的尾稍短,灰褐色。善走,不能久飛。縣境山區(qū)、丘陵均有分布。因獵捕嚴重,日見減少。
野鴨也叫水鴨。形似家鴨,毛黑褐色,有亮光,能飛善泳。山塘、水庫多見。
白巴里鷯哥形體象八哥,全身白羽,頭和眼周有紅羽冠,腳和咀甲呈朱紅色,鳴聲動聽,是縣內(nèi)珍禽之一。現(xiàn)已為數(shù)不多。
鴝鴿俗稱八哥。全身黑色,頭有羽冠。兩翼下各有白羽,背、頭部稍綠,腳橙黃。能效人言,可供玩賞。常成群活動。丘陵、平原較多。
貓頭鷹俗稱腦雕、含鴣雕。頭似貓,羽灰黃色,有黑斑,吃老鼠,體形有兩種,小的四、五兩,大的二、三斤。多產(chǎn)深山和村前莊后樹林中。
白鶴頭小,頸長,嘴長且直、銳利,腳細長,喜群居或雙棲,吃魚和昆蟲。梅江中下游和團結(jié)水庫有時可看見。
杜鵑又名杜宇、布谷、子規(guī)、郭公。似鶴,體黑灰,尾有白斑,腹有黑紋,初夏常晝夜啼鳴。因其聲似“布谷”,故名。杜鵑啼時,可為農(nóng)候。不能筑巢,多居樹穴和借鵲巢為窩,吃毛蟲。全縣各地都有。
喜鵲俗稱雅鵲。嘴尖,尾長,毛大部分為黑色,肩腹為白色。叫聲嘈雜,多在村中古樹筑巢。舊時民間傳說聽見它叫將有喜事來臨,故稱喜鵲,受人歡迎。丘陵、山區(qū),到處可見。
盍旦俗名夜哀子,羽黑色,飛翔似海鷗,常在夜間活動,鳴聲哀凄。民間視為氣象鳥,有諺云:“一哀晴,二哀雨,三哀日頭曬破肚皮”。此諺尚有靈驗。
獸類
野豬野生哺乳動物,毛粗,呈黑褐色。犬齒長而外露,性兇猛。山區(qū)莊稼,常遭踐踏,對農(nóng)作物危害甚大。
野兔較家兔稍大,毛呈茶褐色(或略帶灰色)。山區(qū)、丘陵均有分布。
狐貍是狐的通稱。形略象狼,一般咀尖、腳短、尾長。毛赤黃或灰褐色。性狡猾,晝伏夜出。毛皮可做衣料。寧都常見的有果子貍、挖鰍貍、貓貍、噴田豬、白(烏)尾狗、短狗、白面等多種。
華南虎通稱老虎、黃斑虎。體大、毛黃,有黑色斑紋,聽、嗅覺很敏銳,性兇猛,力大。常匿深山密林中。全身是寶,可入藥。1959年春,縣東部山區(qū),會同源底一帶,常出現(xiàn)群虎,傷害人畜。大者三、四百斤。
金錢豹又叫豹子。形似虎,較小。身上有很多金錢般花紋。性兇猛,能上樹。骨骼、臟腑可入藥。縣西、北部山區(qū)曾有發(fā)現(xiàn)。
麂子雄的有長牙和短角,毛棕色,皮很柔軟,可制革。腿細小有力,善跳躍。縣東部、北部山區(qū)較多,每年冬季常有獵獲上市。
蘇門羚形似山羊,角白色或黃白色,略呈弓形,下段中空,為名貴中藥。毛灰黃色,面部有棕灰色條紋,四肢細長,善跑,耐干渴。在東部山區(qū)曾有發(fā)現(xiàn)。
魚類
鯰無鱗,體多黏液,背蒼黑,腹白,頭扁,口闊,上下頜有須四根。尾圓而短,無叉。江河、池沼中常見。
鱉俗稱腳魚。形似龜,背甲有軟皮。多生活在池塘中。甲可入藥。近年來,洛口、城郊有人工養(yǎng)殖者。
泥鰍體呈圓柱形,頭尖小,咀有須,近尾扁平,有黏液,背淺黑,有斑點,腹灰白。生活在淤濕泥土中。肉嫩鮮美。遍布全縣各地。
黃鱔體長而圓,象蛇,無鱗,黃褐色,有的有黑斑。多生活在池沼、水田泥洞中。平原、丘陵、山區(qū)均有分布。
鷹嘴龜俗稱烏龜、平胸龜,多生活在深山河流。東韶、肖田、洛口、湛田等鄉(xiāng)鎮(zhèn)有分面,可入藥。
爬蟲類
金環(huán)蛇又稱“黃節(jié)蛇”、“金甲帶”。整體有黃色黑色相間的環(huán)紋圍繞周身,黑色環(huán)紋較黃色環(huán)紋略寬。有毒,生活于平原、山地、濕地、池邊等處。肉可食,又可與灰鼠蛇、眼鏡蛇浸制“三蛇酒”供藥用。
銀環(huán)蛇亦稱“寸白蛇”。有毒,體背面有黑白相間的環(huán)紋,毒腺極小,但毒性強烈。去內(nèi)臟的幼蛇干燥后入藥,主治風濕痹痛、筋脈拘急、口眼斜、半身不遂及大麻風等癥。
眼鏡蛇又稱“膨頸蛇”。有毒,生活于丘陵地帶及平原,激怒時,前半身豎起,頸部膨大“呼呼”作聲,可供藥用。
蘄蛇俗稱“瓦子角”“五步蛇”。黑色體短,毒性劇烈,多生活于山區(qū)。烘干后可入藥治病。
灰鼠蛇亦稱“灰背蛇”、“過樹蛇”“黃金條”。無毒,生活于山區(qū)和平原。是食用蛇之一,又可入藥,能治風濕等癥。
茶花蛇生活在山區(qū)平原,專吃老鼠,蛇肉可食用。
黑眉錦蛇又稱“黃頷蛇”。無毒,體長一米多,肉可食,又供藥用,皮可制樂器。
烏梢蛇一作“烏鞘蛇”,亦名“烏風蛇”。無毒,長可達二米以上,背部呈棕綠至黑褐色,背中央有兩條黑線縱貫全身,生活于山地、田野間。可入藥,肉可食,皮可制樂器。
蝮蛇頭呈三角形,頸細,有毒,捕食老鼠等小動物。
龜殼花蛇亦稱“烙鐵頭”,長達一米多,生活于山區(qū),有毒,捕食鼠類。
竹葉青俗稱“青竹蛇”,全身綠色(有的尾端帶紅色),常匿竹葉及茅草叢中,夜間出動覓食,毒性很大,可入藥。
黑背白環(huán)蛇無毒,體長一米內(nèi),可食用。
水蛇亦稱“泥蛇”、“中華水蛇”,毒性不甚烈,生活于田野、池沼、河溝等處。可瘰疬病(俗稱“疬子頸”)。
石尤子周身有鱗,尾易斷,能再生。生活于草叢中,以昆蟲為食。
蜈蚣常見的一種叫巨蜈蚣。體扁長,頭部金黃色,背暗綠,腹黃褐色,軀干分21節(jié),每節(jié)有足一對,多棲于腐木、石隙或垃圾中,晝伏夜出,行動敏捷。干燥全蟲入藥,主治小兒驚風、偏頭痛、惡瘡、蛇咬等證。